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加拿大华侨男子自曝香蕉人的苦恼!觉得本人像冒牌货,渴想回中国

    [复制链接]

    2022-9-1 09:02:44 15 0

    都说在加拿大的华人,移民第一代是最苦楚的,要在一个生疏的国度为本人为家报酬下一代打拼。
    而移民第二代,第三代呢?这些被称为CBC(Canadian Born Chinese),或者“香蕉人”--黄皮肤白人思想的他/她们,面对的是怎么样的世界?
    Globe And Mail的专栏作者王小姐(音译:Kristina Wong),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自爆作为不会说中文的移民第三代阅历的一系列苦楚,思考和蛊惑。她说“我花了很长期才明确成为华侨加拿小孩儿象征着甚么”。


    下列就是她以第一人称的自述:
    在三年级我姐姐学文氏图的时分,教师让每个中国人站成一圈做示范。但我姐姐没站出来,由于我妈妈告知她:她是加拿小孩儿。
    知道当初咱们都经常会拿这件事来开玩笑,每次在家庭聚首上讲这个故事,我姐姐都很为难。但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生命中的何时,你才开始意想到本人的族裔身份?
    在我上大学以前,我历来没有斟酌过我的问题。
    我从小就在一个简直全是移民的地域长大,我所在社区的大少数人要末是东亚人,要末是南亚人,要末是黑人。我所知道的世界,包罗餐馆、标牌、本地流动都环抱着相熟的多数族裔。
    我当初意想到这是如许侥幸,不用在一个以白报酬主的社区长大,而且在年老时就感到被架空。但这其实不能维护我作为一个亚裔被质疑。
    我是一个骄傲的第三代华侨加拿大女性。我,单眼皮,棕色眼睛,身体娇小,一头黝黑的头发。然而每次有人发现我不会说中文的时分,都会给我一种不认为然的震惊心情,说:“你不会说中文?!为何不会呢,我认为你是中国人?”
    而后他们老是问我一个后续问题“你的家人来自哪里?”当我告知他们蒙特利尔时,他们会朝气地说:“不是,我问你真的来自哪里?”
    我,出世在加拿大,我的父母也是,所以我历来没有想过要问我的家人详细来自中国的哪一个中央。


    我的祖父是蒙特利尔一家西餐馆的老板。他给了我中文名字,但说瞎话,我只知道他的英文名字。当他在 1950 年代来到加拿大时,他上课学习英语和法语。他是黄氏协会的一员,这个协会是一个帮忙新移民找到住房、待业和反对确当地组织。
    每当我小时分去看他时,我祖父都会激励我学台山话,这是一种咱们家说的汉语方言。我会摇头浅笑,但从不坚持。因此,因为言语障碍,咱们的说话老是被限度得很少。我妈妈会说:台山话是一种病笃的言语。


    我问父母,为何他们历来没有教过我中文。他们说耽心讲中文而不是这里的言语--英文会让我后进。他们是第一代人,知道必需在本人的中文与带种族主义颜色的加拿大文明之间取得均衡。
    但是我却由于不会讲中文而面临歧视了,由于我一切的同窗都是亚洲移民!听到他们用各种外语进行机密对话,老是让我感觉我是糊口中后进的人。似乎要成为“亚洲人”必需要知足这些要求,而我没有。
    当我试图经过加入麻将竞赛,或中文电影的亚洲学校俱乐部来融入亚裔社区时,我感觉本人更像一个局外人,并耽心有人会心识到我不属于这里。
    跟着时间的推移,我与那些说中文的人建设了一种奇怪的瓜葛。那些我无奈模仿的柔和调子让我感到既相熟又惧怕,怕他们知道我不懂而感到不满。


    所以我的前半生被亚裔社区以为被东方化了。但当初我在理想世界中,对一个当初欢送多元文明的社会来讲,我还不敷亚裔:“你是中国人,能够帮助翻译这个吗?你能告知我最佳的早茶点心在哪里吗?中国新年怎么说?”
    我但愿我能被装进一个明晰的盒子里,它能够精确地告知我我在社会中的地位。
    我也但愿能够选择回到中国!在那里,我得家乡,我的家族血缘一清二楚。我始终在为“华侨加拿小孩儿”的定义不足灵敏性而苦苦挣扎,终究这让我感到十分繁重。
    我记得在我年老的时分,我会用两头名作为我的姓,由于我以为假如我能开脱我是中国人的迹象,或许能够加重我不足文明的担负。
    我在唐人街感到迷失。事实上,我发现本人在踊跃避开该地域,由于在这里我觉得像“冒牌货”。


    西餐里的糖醋酱在我嘴里的滋味和台山话同样生疏。祖父做菜的记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切这些厚味佳肴都被挥霍了,小时分的我只想要麦当劳的开心乐园餐和带色素的冰棒。
    当初,每当我去蒙特利尔时,我都会回到祖父的老餐馆。
    这是我能追根溯源的最远间隔。这家餐馆当初由另外一个移民家庭在运营它,他们改动得多货色,除了天花板。
    我会注视着红龙和凤凰交错在一同的扑朔迷离的图案,而后持续感到如斯脱节。我有一种不知道我的历史的羞辱感。就像我的一部份失踪了,我还被指摘失去了它。
    我应该感谢能沐浴在良好教育、全民医疗保健等等优胜的糊口——加拿大的梦想。但是,我经常惧怕我本人的孩子永久不会阅历一个真实的中国新年。他们可能会由于要求“英文菜单”或找其余人翻译而让我感到羞耻。在这里永久不会有家的觉得。
    北美各地都有新的移民浪潮,而这注定有相似的阅历。好比住在商店楼上的新移民家庭运营的小企业,但愿能在新的土地安家落户具有更多的货色。
    虽然我不克不及回头改写本人的过来,但我想要大声疾呼维护华侨文明的首要性。也但愿能从新定义加拿大华侨,治愈这类火烧眉毛的身份危机。
    咱们的阅历可能永久不会泛起在历史书中,尤为是从咱们本人的角度来看。假如咱们不开始保留本人的记载,咱们将停滞在同一个“外来人”的叙说中。
    咱们不克不及忽然失去咱们的言语。经过遗产传承上去的不只是言语和传统,还有一种荣誉感和通过几个世纪改进的糊口形式。
    所以,写下你的家族史。咱们的故事也能够改动,特别是在新环境中,每一个代人都有责任为子孙昆裔维护咱们的历史文明传承。由于一旦那些口头故事和常识隐没了,它们就永久隐没了。
    Kristina Wong,写在多伦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中级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9

    帖子45

    积分213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