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毛主席观察安庆,得知陈独秀儿子沦为窑厂苦工,立刻批示:关照

    [复制链接]

    2022-9-18 21:09:42 20 0

    1953年,毛主席乘坐军舰“洛阳号”,从长江沿岸一路向东观察民情。
    抵达安庆地界时,毛泽东猛然想起一名故人,便问道:“他家里还有谁?”
    这一问不打紧,听到安庆市委的回答后,毛泽东忧虑万千。
    他立即特批安庆市委,每个月给予这位故人之后30元糊口补助。
    这位故人是谁?他的孩子是甚么人,为什么能让毛主席如斯惦记?
    这位始终让毛主席记挂的故人,恰是中共初期领导人陈独秀。
    陈独秀一家为了反动失去了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暮年只要一个小儿子陈松年陪在身旁。
    陈松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没无机会像两位哥哥那样出国留学,为反动出力。
    但作为陈独秀的儿子,他的命运注定多舛多灾。


    陈松年从出世起就没有见过父亲。
    陈松年出世时,陈独秀曾经带着小姨子高君曼远走高飞,再没有回来过。
    所以关于陈松年来讲,“父亲”二字只是一个名词,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空想。
    远不如哥哥姐姐那般,曾幸福地在父亲膝下玩闹、戏耍。
    虽然陈松年从小没有享用过父亲的心疼,但“陈独秀”三个字,却让他的终身背负了太多。
    3岁那年,陈松年祖父刚刚离世,灵柩还放在家中,袁世凯心腹就带人冲进陈家,要抓捕陈独秀。
    他们不只抄了陈家大院,抢走一批珍藏书画,还扬言要抓走陈独秀的几个儿子,将其一扫而光。
    陈延年和陈乔年听到风声后,慌忙跳墙逃走,躲过一劫。


    而3岁的陈松年却没那末侥幸了,由于年岁小的原因,陈松年在翻墙途中失慎跌落在了街坊家的澡盆里。
    幸好陈家人一贯乐善好施,对街坊们热心相待,所以当看到陈松年有难时,街坊农妇果决扒掉陈松年衣服,按在澡盆里,摆出给自家孩子洗澡的场景。
    这才从虎口余生。
    1915年,陈延年和陈乔年深受父亲影响,抉择投身反动事业。
    离家时,他们牢牢地抱着5岁的陈松年,心里满是心疼和不舍。
    只是没想到,这一抱竟是永别。


    1927年,大哥陈延年在上海被捕,在阅历了酷刑拷打后宁死不跪,被国民党革命派乱刀砍死,年仅29岁。


    凶讯传回安庆老家,母亲矮小众解体痛哭,陈松年和姐姐陈玉莹不敢多想,尽管匆匆赶往上海为大哥操持后事。
    后果,国民党非但不让他们为陈延年收尸,乃至连看都不让看一眼,就扔进了黄浦江。
    17岁的陈松年哪里见过这阵仗,他们又气又怕,愤恨地看着朋友而不敢吭声。
    无法之下只好在哥哥遇难的法场左近烧了几炷香,简略地祭祀一下,而后和姐姐捧头痛哭一场。
    这边,失去大哥的苦楚还没散失,1928年,二哥陈乔年勇猛牺牲的动静再度传来。


    三个儿子,两个为反动就义,这样的打击,谁能接受患了?母亲立即哭晕了过来。
    陈松年和姐姐,带着焦灼的心再次踏上了返回上海的路,筹备为二哥操持后事。
    当看到血泊中,陈乔年混身创痕惨死的样子,姐姐陈玉莹急火攻心,一口鲜血喷口而出,差点昏死在二哥牺牲的广场。
    由于无奈接受这微小的悲哀,一个礼拜后,姐姐陈玉莹也跟着大哥、二哥而去,时年28岁。
    一年以内,大哥、二哥和姐姐接连逝世,微小的打击让陈乔年,如剜心般苦楚。
    他才18岁啊,刚刚长大成人,还没感触过这世界的美妙,却要先面对这盛世的繁杂。
    然而不论如何哀痛,陈松年也不克不及就此朝气蓬勃。
    做为家中独一的男丁,家里还有母亲和祖母要关照,他知道本人将要肩负的是甚么样的责任。
    可入地真实太残暴,产生在他身上的惨剧远没有完结。
    1930年,母亲矮小众也永久分开了人世。
    四年送走四位至亲,20岁的陈松年要接受怎么样的苦楚和失望呢?
    但他不克不及倒,由于他还有年迈的祖母需求维护。
    伶丁无依的陈松年开始愈加想念父亲陈独秀,想要寻觅这世上仅存的一丝和煦。
    因而,他踏上了寻觅父亲的征程。
    1933年,陈松年得知父亲在南京被捕入狱,便只身前去看望。


    生平第一次见到本人的父亲,竟与想象中英姿飒爽的样子大不相反。
    看着父亲蕉萃狼狈的样子,陈松年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
    陈独秀看着眼前“生疏”的儿子,心田酸楚无比,他呵责陈松年:“不要哭,女子汉就要经得起挫折啊!”
    国度需求安宁,民族需求振兴,陈家的这些遭受不算甚么。哥哥们既然走了,他就要肩负起这个家,苦也不克不及哭。
    陈松年将父亲的吩咐紧紧记在心里,回到老家后刚强度日。
    可在盛世之中,不论怎么样致力糊口,最终仍是抵不住灾害频频眷顾。
    1938年,日军强占安徽,陈松年只能将家中财富往乡下转移,惋惜日军仍是将其洗劫一空。
    陈家自此衰败,变得家徒四壁。
    凑巧此时,陈独秀提前出狱,陈松年抉择带上祖母、妻子和刚满1岁的女儿,返回江津城和父亲会和。


    这也许是陈独秀最高兴的几年了。
    终身稀薄家庭,关于孩子,历来只要生养之恩,没有养育之责。
    如今褪去反动者的身份,他反而喜爱上这儿孙绕膝花满堂的欢喜。
    陈松年也十分知足,如今本人成为了父亲最大依托,他估量做梦都没想到,此生可以和父亲其乐融融地糊口在一同。


    然而团圆虽美,面前付出的艰苦也是真的难。
    陈独秀终身清寒清苦,尤为在阅历牢狱之灾后,经济状况变得愈加拮据,社会位置也一泻千里,只能靠赚点稿费贴补家用。
    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家庭经济来源整个落在陈松年和妻子窦珩光身上,压力可想而知。
    他们夫妻二人在中学做教书学生,每个月靠微薄的薪资来维持一大家子的糊口。
    只管这样,陈松年仍是尽力侍奉祖母,关照父亲的日常起居。
    宁肯本人勒紧裤腰带,也毫不缺他们一口粮。
    就连对和本人春秋相仿的后母潘兰珍,陈松年也极其尊敬。
    他不只本人称说潘兰珍为母亲,还教育子女尊称她为二奶奶。
    看到这样的场景,陈独秀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时光飞逝,转瞬间几年过来了,1942年5月27日,父亲陈独秀也走到了生命的止境。
    陈松年哀痛地站在父亲床前,听他说出最初的心愿。
    “把我和你祖母的棺木带回安庆。”
    陈松年喜笑颜开,从大哥算起,这曾经是他送走的第6位至亲了。
    尔后,他完全成为了孤儿。
    人生又怎一个“惨”字了得!


    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陈松年堪称难题重重。
    他遇到的第一大困难,就是缺钱。
    家里曾经拿不出一分钱了,上哪儿给父亲找一副像样的棺木呢?
    陈松年到处求人,绞尽脑汁,终于在父亲好友邓氏兄弟的赞助下,为父亲购置了四川香楠木棺材。
    棺木的问题解决,陈松年又面临着第二大困难,父亲的棺木葬在哪里?
    父亲的遗愿是回到老家安庆,但过后全民正处于抗战之际,假如此时带父亲回乡,必将会惹起日自己和国民党的破坏。
    况且,陈松年身上的钱也缺乏以撑持回家的路。
    为了保险起见,陈松年将父亲临时掩埋在江津县大西门外鼎山康庄上。
    墓碑上是由陈独秀生前好友欧阳竟吾所写的“独秀学生之墓”六个字。




    安葬好父亲后,陈松年始终不敢健忘本人的许诺。
    他和妻子二人致力任务、拼命打工、节衣缩食,终于在5年后攒够了回家的路费。
    1947年,抗日和平成功,陈松年感觉机会已到,是时分带父亲回家了。
    因而他开始精心规画回家途程。
    他雇佣了一艘船运送棺木,前后跨域川、鄂、湘、赣多地,而后再转陆路乘坐马车。
    同时为了途程顺利,陈松年构想了可能面临的一切情况,而且做了得多应答计划。
    最首要的一个,是在父亲棺木上刻上“陈乾生”三个字。
    “陈乾生”是陈独秀科考时的名字,简直没有人知道,这样才不会惹起旁人留意。
    在这样万全的思虑和谨慎翼翼守护下下,陈独秀的棺木才安全运回安庆。


    陈松年将父亲从新安葬在安庆北门叶家冲,和母亲合葬在一同。
    这不只是如了父亲回乡的遗愿,也随了母亲惦记父亲的心愿。
    但陈松年仍是不克不及光明磊落地去祭拜父母。
    毕竟在安庆老家,陈家的内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假如被有心人打听,再传到革命派耳朵里,结果不胜构想。
    去探望父母时,陈松年都是一集体暗暗地去,再静静地回。
    没有人知道陈独秀葬在哪里,就连陈松年的子女,也不知道爷爷埋在哪。
    多年来,如何维护父亲的墓地不被破坏,就像一座大山,始终压在陈松年的心头。
    他惟有谨慎翼翼的守护。
    此时,陈松年的家庭也侧面临着微小灾害。
    此时,陈松年曾经育有三女一子,供孩子读书成为了夫妻二人的重要工作。


    受陈独秀特殊身份影响,陈松年找不到好的任务,他只能白昼去窑厂抬土、去铁路上修路,到了晚上就糊火柴盒赚零花钱。
    本人没日没夜的任务,妻子也永不断歇的繁忙着。
    妻子一边关照家庭,一边打好几份工,终究在长期的高负荷运行后,身材操劳适度,病逝了。
    这下,中年丧妻之悲痛,失去亲人之苦楚,陈松年一人全都赶上了。
    这要搁他人身上,不是被糊口逼疯,就是从此一蹶不振。
    毕竟,被命运愚弄到体无完肤,也不是谁都能受的了的。
    但陈松年都没有,此时的他,比任什么时候候都刚强。
    四个孩子还需求关照,他基本得空伤感。
    看着父亲没日没夜的干活挣钱,大女儿不忍父亲太辛勤,屡次提出停学为父分担,但都被陈松年回绝。
    “哪怕卖房,也要供你们读书!”
    陈松年真的卖掉了老家独一的祖宅,供孩子们求学。




    命运的转机产生在1953年。
    毛主席到安庆巡查,被问及陈独秀的家人时,安庆市委照实说了现状。
    毛主席得知陈松年在窑厂做苦工,糊口穷困潦倒时,他感叹不已:“陈独秀是反动烈士,先人有难题,能够关照!”
    因而,在毛主席的特批下,本地政府每个月给予陈松年30元补助费。
    当陈松年得知是毛主席特地照顾他们一家,他冲动地留下泪来。这不单单是钱,并且是毛主席对陈独秀的认可。
    也恰是每个月这30元钱,让陈松年一家的糊口有了较大改良,几个孩子都陆续读了大学。
    1979年,在本地政府的张罗下,陈松年以4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陈独秀的墓地。
    尔后,陈松年初于能够光明磊落的带着子女去祭拜父母。
    更值得开心的是,11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批示将陈独秀的坟墓列为历史文物加以维护。
    陈松年也有了正式任务,成了市文史馆员。
    1982年,安庆市政府又拨款2万元重修了陈独秀的墓地,碑文变为了“陈独秀之墓”。


    这下,陈松年初于松了口吻,父亲的在天之灵也得以瞑目了。
    1990年,80岁的陈松年因病离世,过完他平庸而又迂回的终身。
    如陈松年长女陈长璞所说,陈家的历史,是一部悲壮史。从父亲陈独秀到两位兄长,陈家满门烈士,为反动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做出了卓着奉献。
    而陈松年,虽然没有父兄那般雄图大志,人生奉献也不迭他们那样伟大,但他身上肩负的使命,和所阅历的苦难,对陈家历史甚至中国,都有首要意义。
    他在流离失所时,刚强的扛起一个家;他维护父亲的墓碑几十年,直到柳暗花明的一刻;他单独养育子女长大成才,个个成为国度栋梁。
    他是那末平庸,却又那末伟大。
    他的发奋图强和勇猛业绩,也犹如父亲和哥哥那般,永久留在人民意间,留在历史的记忆长河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5

    帖子28

    积分128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