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负疚,这恶心的热搜,一点都欠好笑

    [复制链接]

    2022-9-25 07:18:28 68 0

    又一条旧事翻车了。
    有位父亲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大闸蟹给煮了。
    端上桌的同时,用手机录下孩子的反映。

    孩子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被喂下蟹肉。
    很快,相干话题冲上热搜第二。

    点开评论区,骂声一片:这可笑吗?

    为何说「又」呢?
    由于仅在一天前,也曝出过一同相似旧事——
    # 姥姥送的兔子被宰 7 岁娃解体大哭 #

    视频内容更为惊心动魄。
    男孩提着被扒了皮的兔子,边哭边走,茫然无助。
    家长举着手机一路跟拍,解决方法是「大不了给他再买一只」。
    一样激发了公愤。



    不扒不知道,相似事情层见叠出。
    俨然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明码。

    大抵套路是:家长瞒着孩子,将他们的宠物送走、卖掉、或是宰杀。
    再录下孩子的反映,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引战。
    有人随着一同看孩子笑话,有人怒批家长的做法真实残暴。
    流量天然就随着来了。
    其中也有不少人感觉,网友过于圣母,上纲上线,这只是家长跟孩子开的一个玩笑。

    鱼叔不敢苟同。
    家长也许只当这是玩笑,可孩子不会这么想。
    这一桩桩博眼球的闹剧,不只欠好笑,反而使人恶心。
    并且这类行动如斯密集地泛起,其中更有使人细思极恐的恶疾。
    明天鱼叔就来聊聊这一景象。
    在这次事情中,最使鱼叔震惊的是评论区。
    成千盈百的网友写下童年相似的遭受,上万网友点赞表现感同身受。

    广泛的景象面前,不只是对孩子的不尊敬。
    更是家长们疯狂的管制欲。
    餐桌上的大闸蟹,手里的小兔子,代表了孩子的心爱之物。
    也能够被交换成喜爱的动漫,爱玩的游戏,不同凡响的兴致。
    它们一样面临着被否认,被褫夺,被阻止的场面。
    全部过程当中,家长们以制作孩子的苦楚获得快感,以抬高孩子的设法,讥笑孩子的情感来树立权威。

    电影《狗十三》就曾拍过这类使人窒息的亲子瓜葛。
    一收场,父亲就当着女儿的面,间接修正了她的兴致班报名表。
    把她从天文组改到了英语组。
    全程自作主意,彻底掉臂女儿的志愿。

    走出办公室后,父亲试图用零花钱让女儿平复表情。
    可她压根就不想要钱。
    接着,父亲就说出了那句相熟得不克不及再相熟的话:
    「你爸容易吗?你还朝气?等你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为谁好。」
    这一次,父亲褫夺了女儿的兴致。

    起初,家里的弟弟出世了。
    父亲没时间陪女儿,就托人带了一只小狗给她。
    她很喜爱这只小狗,给它起名「爱因斯坦」。
    陪它睡觉,带它漫步,天天给它煮好吃的。

    可是有一天,爷爷带着爱因斯坦出去买菜,没栓绳,让它跑丢了。
    女儿没有比及报歉和刺激。
    反倒是父亲,趁女儿还未启齿,抢先占领品德制高点:
    「你要体谅白叟,你爷多小年纪了。狗跑很多快,你爷追不上。」
    这一次,父亲冷视了女儿的情感。

    爱因斯坦走丢后,女儿成天失魂落魄,到处寻觅。
    和家里人的瓜葛也闹得很僵。
    因而继母又给她买了一只狗:
    「这咋能不是爱因斯坦呢?」
    这类做法让女儿无奈承受。

    她不是非要一只狗,只是想试着找回爱因斯坦。
    可如今继母随意买来一只狗,还非要逼着她抵赖那就是爱因斯坦。
    女儿不领这份情,仍是坚持天天外出找狗。

    终于,父亲也忍不住发作了。
    揪着女儿的头发,掐住脖子,狠狠地抽打她,逼她报歉。
    这一次,父亲推翻了女儿的认知。



    从被修正的兴致意愿,到走失的爱因斯坦。
    女儿在父亲一次次的规训下,渐渐被磨平了棱角。
    她承受了这只假的「爱因斯坦」。
    也完全变得麻痹,没有抗争,没有异议,父亲说甚么就是甚么。

    在片尾的庆功宴上,办事员端来一盘红烧狗肉。
    家人齐刷刷地盯着她,神气紧张,耽心她忽然翻脸。

    可她强忍悲忿,面无心情,夹起一块狗肉送进嘴里。
    在场合有人都开心肠笑了。

    当年《狗十三》的海报上印着八个字:
    「失物招领,你的青春。」
    由于它共情于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暴-露了生长的严酷假相。
    让有数人回忆起童年和青春。

    电影《狗十三》的英文名直译是《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
    在真实的爱因斯坦走丢后,女儿就成为了另外一只爱因斯坦。
    她后来还能对规训放弃着「吠叫」的姿势,还能被动走还俗门。
    可是在父亲、继母、爷爷的轮流指摘下,她饮泣吞声,自我疑心。

    直到吞下狗肉的那一刻,她承受了成人世界的规训。
    实现了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也被父亲紧紧管制住了。

    片中屡次泛起的栅栏也意味着禁锢与管制
    至于走失的爱因斯坦,就此不了了之。
    这件事只会成为今后饭局上的一个谈资,被反复一遍又一遍。
    至于女儿心灵遭遇的创伤,就真的无人在乎了。
    电影的终局,女儿走在街上,再次遇到一只长得很像爱因斯坦的狗。

    她不敢去识别,也不想再忆起那段伤痛往事,只是急匆匆地逃离。
    待到四下无人,她耸动着肥壮的肩头,就连哭都要克制着。

    回到理想中的事情,两者何其类似,也让有数人从中看到了本人。
    家长们未经沟通,随便处理孩子的宠物。
    还要拿起手机洋洋得意地录相,发到网上,约请世人围观他的「豪举」。
    为何视频中的孩子都表示得那末无助,只能流泪?
    由于孩子们知道,一旦力排众议,等候本人的将会是甚么。
    是在理取闹的指摘,是不禁分辩的抽打,是那些孩子们难以辩驳的话术:
    「翅膀硬了,敢跟父母顶撞了啊?」
    「我白养你这么大了,还不如宠物是吧?」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迟早你会后悔的。」
    孩子们的失语与忍受,让管制在日常的规训中一步步造成。

    这类管制会给孩子的生长带来微小的暗影。
    最坏的结果就是,孩子也习气了被管制,以致于难以开脱。
    家长的管制成为了「肖申克监狱」的围墙:
    「起先你憎恶它,而后习气它,更久后,你离不开它。」
    比及孩子长大,他们发现围墙里很苦楚,却曾经无奈翻出去顺应里面的世界。

    终究孩子们要末变为一样具有病态管制欲的人。
    要末变为毫无主见,委曲求全的的人。
    而此时家长们早已不在乎结果了。
    毕竟他们只乐于见到一荣俱荣。
    一旦孩子有长进了,逢人就吹牛,「孩子能有明天,全是我的功勋」。

    可他们又恰恰很难做到一损俱损。
    一旦孩子遭受挫折,朝气蓬勃,他们其实不会以为该为此承当一些责任。
    还会反过去指摘孩子过于软弱。
    除了病态的管制欲以外,这件事还反应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畸形的家庭教育。
    有条评论一阵见血:
    「小孩不克不及看血腥暴力,但小孩最爱的植物能够被杀。」
    前半句的所指很显著。
    近些年来不停传出,有家长举报影视作品,耽心教坏孩子。
    他们举报《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奥特曼》等,感觉有暴力偏向。

    这还不算完。
    他们举报游戏,宣称那是「电子雅片」,荼毒孩子的精力世界。
    举报性教育读本让孩子性早熟 ……

    家长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
    看下来倒更像在推辞责任,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找借口。
    把所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要素,整个归纳到内部。
    家长们的心田 OS 是:「总不成能是我的错吧?」
    因此动画要停播,游戏该下架,性教育读本必需回收。
    可真正该轮到他们以身作则的时分,却以褫夺孩子的心爱之物为乐。
    这算哪门子的家庭教育?

    并且这类行动,才是真正会误导孩子的反向教育。
    关于 2-7 岁摆布的孩子而言,恰是「万物皆有灵」的阶段。
    孩子们会给宠物、动物、玩具命名,当成本人的火伴来对待。
    养宠物对他们来讲,就是一场为了辞别搞的聚首。
    好比最多见的猫猫狗狗。
    根据它们的寿命,孩子会在迈向成人的阶段承受一次分别。

    《玩具总动员 3》
    专业机构钻研显示,失去宠物对孩子的精力情况有侧重要的、共同的影响。
    可能致使精力病理症状。
    这还只是宠物正常死亡的状况。
    经过正确的疏导,创伤能够转化为一场无意义的生命教育课程。

    来源豆瓣:映心堂心思
    但,假如是宠物被亲人夺走、杀死的状况,又会如何呢?
    美国有这么一个极真个实在案例。
    美剧《心灵猎人》的犯人原型之一埃德蒙 · 肯珀,15 岁时谋杀了本人的祖父母。
    24 岁时,杀了母亲并分尸、奸尸。
    加之其余受益者,埃德蒙总共杀了 10 人,然后自首。

    《心灵猎人》中的 Edmund Kemper(左)
    在他的讲述中,童年的一次阅历对他影响至深——
    父亲把他当宠物养的鸡给宰了。
    母亲则逼着他吃下鸡头。
    这样病态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是孤立的行动。
    与之相伴的是日常的唾骂、抬高、讥嘲、迫害。
    在父母的「以身作则」下,埃德蒙养成为了极度分裂的人格。
    外表上温和谦逊,心田却冷视生命。
    10 岁就起了杀人的动机,15 岁被诊断出精力分裂症。
    终究成为美国史上最臭名远扬的连环杀手之一。

    Edmund Kemper 自己
    同时,宠物被夺走对孩子自我认同感的造成也有极大影响。
    明明是本人所爱的货色,在家长眼中就这么一文不值?
    等于也直接否认了孩子们的付出和情感。

    《玩具总动员 3》
    再加之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动,并下认识以为是对的。
    所以他们可能也会就此感觉:
    私自夺走他人的心爱之物是好玩的,而且不用为此担任,也不用愧疚。
    家长们往往认识不到本人错了。
    乃至会在孩子长大后,拿这件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
    可能还要反诘一句:「好欠好笑啊?」
    正如埃德蒙 · 肯珀,心爱的鸡被杀给他留下了心思创伤。
    而之后他有样学样,为了报复mm,虐杀了家里的宠物猫。
    埃德蒙并不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
    他的智商高达 145,曾梦想做一位警察。
    却一步步在畸形的家庭教育中沦丧为恶魔。

    所以。
    你还以为家长残暴地夺去孩子所爱,并以此取乐只是一件大事吗?
    做好家长的门坎很高,可成为家长却没有门坎。
    有些家长并未把孩子当做一个真实的「人」来对待。
    当他们瞒着孩子,残暴地将宠物杀死的那一刻。
    其实也在心里默许了:
    孩子,也只是他们养的宠物而已。

    《小明和王猫》
    全文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6

    帖子24

    积分89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