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新《西线无战事》8.7分还被骂,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2022-11-10 06:34:22 29 0


    你能想象吗?
    一部电影,豆瓣评分达8.7,超过93%的同类型影片,居然还被骂。
    这就是德国导演爱德华·贝尔格的最新作品《西线无战事》

    但它被骂的缘故,不是它自身欠好,而是由于珠玉在前。
    有比较,就有挫伤,尤为是前作太过优秀的状况下。
    1929年,德国作家雷马克出版了反应德国士兵在一战中悲凉遭受的小说《西线无战事》。
    第二年,就被美国导演改编成为了同名电影,并获取奥斯卡最好影片。
    这部电影在德国被禁了26年,却成为影史上的经典。
    从此,提起反战电影,没人能绕过《西线无战事》。
    1979年,这部经典,再次被美国导演翻拍。
    而这次,终于轮到德国人,一战中的战败方,小说中人物本人国度的导演来从新翻拍。
    后果会有甚么不同呢?
    只管得多人打出高分,但仍有不少批判:
    有人感觉它偏离原著太远,有人感觉它和1930版的经典太不像了。

    但这样的比较显然不敷偏心。
    假如咱们总拿影史上的经典,要求起初者必需照着做,那就没法翻拍了。
    所以,更为主观的评估,也许是:
    咱们暂且抛开经典,独立地来看这部2022年的作品。
    看看导演在这旧瓶里,究竟装了甚么新酒。

    在电影一开始,咱们就看到了和平这台机器,到底是如何运转的。
    战场上阵亡的士兵,他们的衣服、军靴,通通都被从新回收。
    通过大批工人的漂洗、消毒,把血迹、污泥都洗去。

    而后交给缝纫工人,翻旧如新,再发给新兵。

    讥刺的是,那些行将上战场的新兵,拿到衣服时,还纳闷地问征兵者:
    是否发错衣服了?这衣服的标签,缝的不是我的名字。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套衣服,曾经在不同的士兵身上,穿过好几轮。
    那些战场上的年老人们,前赴后继地被填入和平这台微小的绞肉机中。
    不到几个月,就匆匆送命,成为炮灰,连最初的面子都无奈保存。
    身上可回收的衣服、靴子,统统被扒光,送回去给新兵穿。
    这就是和平运转的第一个规定:它是冷血的,讲求效力的,因此也是没有兽性的。
    它不只是对生命的有情褫夺,更是对人之为人的尊严的蔑视。
    在电影里,听到士兵的疑难,征兵者是怎么回答的呢?

    哦,多是那家伙穿起来过小了,所以退回来了,这也是常有的事。
    而后,把这套曾在好几个死人身上剥上去过的衣服,双手捧给士兵,祝他所有顺利。随手把撕下的标签,扔在了地上。
    这就是和平运转的第二个规定:它是反假相的。
    那些知道和平有多惨烈的征兵者,永久不会告知新兵实情。
    难怪有人说:和平一打响,第一个就义的老是假相。
    在战场前方,教师慷慨激昂地颁发激励先生们从军的演讲:“咱们很侥幸得以生在这个伟大的时期!用不了几个礼拜,你们就可以挺进巴黎。咱们的将来,德国的将来,掌握在最伟大的一代人手里,那就是你们!”

    听了教师的演讲,同窗们一个个都热血沸腾。
    绝不犹疑地签了征兵令。
    家长不赞成的,就捏造家长的签名,瞒着家人,上了战场。
    记住这张青涩的面庞。
    他就是本片的配角——保罗
    一个原本出路无穷的大先生,由于政客、教师和同窗们的煽动,带着对和平的美妙空想,踏上了战场。
    接上去,你会看到这张已经无邪的脸,如何一步步变得麻痹,失去兽性,变为酒囊饭袋。
    行军第一天,一颗可能带有毒气的炸弹在身旁爆炸,他开始变得紧张

    接着,来到战壕里,看到蹩脚的生存环境,下大雨也只能淋着,一终日脚都泡在脏水里。
    他开始生出疑心:本人来这里,到底是为了甚么?
    而后是第一次值日班,他开了第一枪,却反被朋友击中了头盔。
    一瞬间认为本人中枪,就要死了,脸上写满了惶恐
    到这里,他好像才终于明确过去:战场上,枪弹是不长眼的,本人随时可能死去。
    比及深夜,朋友的炮弹轰隆隆地袭来,在头顶爆炸。
    他的眼神里,满是震惊、无助、失望

    而后,是十分正常的,和他一同来到战场的同窗,在他身旁死去。
    他开始哀痛地呜咽。
    他第一次切实地体验到和平的严酷。
    接着,他被转移到另外一处战场。
    此时,他曾经真正从一个男孩,生长为战场上的男人。
    不是变很多么成熟,而是变得麻痹

    眼神里不再见原来的向往、乐观,只剩浮泛洞的心如死灰

    比及他在侧面冲突中,把刀扎进他人的心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亲手”杀死一集体时,他是甚么样的呢?

    悔恨,他呜咽,他迷茫
    当他看到对方和他同样,不外是个普通的男人,口袋里装着妻女的照片和函件。
    他充溢困惑:不知道本人不远万里,跑到他人国度,杀死一个和他无冤无仇的男人,到底是为了甚么。
    所以,他牢牢抱着对方的尸体,和他说对不起。
    但在战场上,他们显然都身不禁己,只能听从命令。
    而他们的严酷、冷血,他们的就义,到底有甚么意义呢?
    保罗加入的西线战场,从1914年和平开始,到1918年和平完结,始终深陷堑壕战中,几年上去,火线简直没有挪动。
    终究,有超过300万士兵,在这里丧生。
    他们的就义,仅仅是为了几百米间隔的后退,或是前进。

    2022版的影片为了更明晰地呈现这台和平机器的运作,参加了得多原著中没有的段落。好比前方德国政府官员和法国会谈的画面,以及在粗劣的别墅中“指挥若定”的将军的戏份。
    影片将火线兵士和前方政客、将军们的画面穿插剪辑,一个显著的意图是,提出一个更锋利的问题:和平为谁而打?兵士究竟为谁而就义?
    假如说前两版,更为重视描摹和平中的集体教训的话,那末2022版,显然无意将视角拉大,将集体教训微观视角结合起来。
    在前两部作品里,咱们分明地看到,在和平中,集体是如何藐小,兽性是如何被泯灭。
    但在2022版中,咱们更为明晰地看到,是谁致使了这所有产生。
    兵士们浴血疆场,得多时分,不外是为了争个一百米两百米的间隔。
    而为了这一两百米,就义上百万的兵士,值得吗?
    这也是《西线无战事》这部电影,在2022年确当下,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平的意义到底是甚么?有甚么样的目的,是能够凌驾于个体的生命之上的?

    电影中,德国战败投诚后,德国将军为了本人的“荣誉”,在休战协定失效前,要求士兵们最初再冲上战场,把火线再推动几百米。
    士兵中,有人开始对抗。
    曾经身为老兵的保罗,虽然失望,但头也没回,投入了战场。
    还一把拽过身旁想抗议的新兵,由于他知道,对抗的下场是甚么。
    那些回绝上战场的新兵,果真,当下就被处决。
    那些老兵们,个个面无心情,听从命令,上了战场。
    这就是保罗最初的命运,从一个已经充溢现实的青年,变为了没有感情、没有思想,只会向前冲的机器,这真是和平的悲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6

    帖子36

    积分172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