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澳洲中文论坛

热图推荐

    9.0跌到6.2,怎么连她也翻车了

    [复制链接]

    2022-11-10 06:38:27 35 0

    国综,又引公愤了。
    前不久,一档主打传统文明的国风综艺,被上万网友群嘲出圈。


    因其魔改《红楼梦》,女性角色人设崩坏。
    林黛成全了娇妻文学代言人。
    「在这个大观园里,我就是最没用的。但宝玉也不需求我有用,我就美美地来,美美地走。」


    探春成为了恨嫁女。
    「莫非说,我要嫁给王孙公子了?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正房生的。」


    宝钗则成为了粗劣利己的神思女。
    「既然不克不及嫁给皇上,那也要选一个贫贱女子嫁了才行。」


    爱抖机智,自诩长得丑陋:
    「有无情和动不动人又有甚么瓜葛呢?我动人是由于我长得动人。」
    却不知原著里写道宝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益处,样子儿还在其次」。


    更使人窒息的是男性角色。
    他们坐在一旁评头论足,张口就是这个男子「值不值得娶」,个顶个的清淡。
    活生生拍了一出「东八区的红楼」。




    平心静气的网友们给节目怒刷一星,乃至举报要求下架。
    间接令评分从9.0跌到6.2




    这几年,「国风」未然成为内娱新流量明码。
    但用新方式演绎古典文明,很容易踩雷翻车。
    好的国风节目应该是怎么样的?
    有一档纪录片,就博得了统一的好评。
    第一季刚获取金鹰奖最好电视纪录片奖。
    第二季收官后仍然不乱在豆瓣8.8分,可谓往年的国风范本——
    《中国》第二季




    这套纪录片和翻车的国综同样,都由演员演绎现代人物。
    也一样在「美」上下了大工夫。
    画面构图精妙,富裕意境之美。
    小桥流水、竹林掩映的中式景观,帧帧如画。




    可仅仅有体面还不敷,更症结的是里子。
    《美妙年华研习社》翻车的《红楼梦》一期,即是徒有其表。
    用舞台剧的方式,对金陵12钗的花名签桥段进行解构,却彻底矮化了原作的女性群像。
    比拟之下,这部纪录片则复原了古典名著的格式
    真正在经过古代的演绎,为现代女性发声。
    它借关汉卿的故事和作品,共情了阿谁时期的女性。
    瓦舍北里里,不乏有杰出的歌姬,数量也远高于同时期的男艺人。
    但却鲜少有人关注,名字只集结在一本小小的《青楼集》中。


    有的即使失掉关注,但也有关她的才能和作品。
    好比珠帘秀
    她是一位优秀的戏曲演员。
    不只能歌善舞,还能舞文弄墨。
    但旁人关注至多的只要她和关汉卿的绯闻,猎奇她为什么丢弃关汉卿,转而和一个无名无姓的钱塘道士结婚。


    不只才气得不到社会认可,她们还面临着皇权和夫权的两重压榨。
    有的歌姬会忽然被官兵抓走,而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还有得多普通女性被丈夫当成货品同样贩卖。
    她们一直糊口在生灵涂炭之中。


    目击此情此景的关汉卿,抉择用创作替女性伸张正义,让女性能够经过致力追随本人的幸福,改动本人的命运。
    「他要把那些近在眼前的,真正的痛,含糊其辞地喊出来。」
    因而,才有了《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这样的作品。


    其中,《窦娥冤》是大悲之作,也更生动地体现了阿谁时期女性的艰巨。
    无辜的窦娥不停受到逼迫。
    先是被父亲卖给他人,成为童养媳。
    丈夫死后,又被胆怯怕事的婆婆逼着改嫁。
    还被泼皮恶棍诬陷,惨遭严刑熬煎。
    在这世上,没有一集体是真真正正为窦娥着想的,也没有人会听窦娥收回的声响。
    失望的她只能寄托鬼神。


    可看似天地听见了她的委屈,但仍然没有改动苍凉的底色。
    由于她的冤魂刚到父亲那儿,就遭到了指摘。
    「到今日被你屈辱祖宗世德,又牵累我的清名。」
    原来父亲是惧怕被牵累,才来掌管合理的。
    这即是现代女性的悲凉境遇,有一种有力回天的失望感。


    而节目组则忠于原著,更强化了这一层表白。
    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中,只要窦娥一集体在空中起舞,收回本人的控告。
    既悲壮又凄美。




    《中国》的格式,不仅体当初女性认识。
    还在于对儒家思想的阐释。
    去年,《兹山鱼谱》上映时,有许多网友表现惋惜。
    由于片中泛起的汉字、各种儒学经典都是咱们相熟的元素。
    故事也依靠于公众熟知的「贬官文明」。
    但没想到,这个本应该由咱们拍出来的题材被韩国抢先了。


    而这部纪录片,偏偏拍出了一则贬官寓言。
    海瑞和电影配角同样, 遭到被贬武官的陶冶。
    也立志要成为国度栋梁,而不是伪善的「德之贼者」。


    而不同于电影配角看到官场暗中后出生的设法,海瑞选择入世
    他敢于抗争。
    在势力极大的巡按御史巡防的时分。
    其余人纷纭抬头跪拜,但身为学官的海瑞却不。
    「这里是教书育人的学堂,不是御史小孩儿的衙署,怎么能下跪呢?」
    他不计结果,不管代价,势要整理攀龙附凤的官场风尚。
    置信本人微乎其微的气力足以反抗官场暗中。


    之后,海瑞的官越做越大,更深感国度的危如累卵。
    但他并无独善其身,而是信心死谏,「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事治安」。
    在把家人托咐给敌人之后。
    海瑞就写下了一份言辞剧烈的奏疏,批评官场败北和皇帝的昏庸无道,竟二十多年没有上过朝。
    而后抱着必死的信心,抬棺上书。


    奏章被皇帝看到后,海瑞不出意料地惹得皇上大怒。
    只管幸免于死,但仍是被送进了监狱。
    所幸,不久后,嘉庆皇帝逝世,海瑞遇到了大赦,才被释放。


    回归官场后,海瑞仍然放弃着清廉刚正的原则。
    他也因此备受架空。
    每到一处后,都会致使许多不肯与他同事的官员自动辞职。
    因此,他不能不展转于各个中央,没有方法好好治理。
    终究,只能选择辞官还乡。


    在之后的十五年间,海瑞始终没有从新停职。
    但关于建立国度的渴想却从未隐没。
    他的信念撑持他忍受一切的孤单和不甘。


    直到在72岁这一年,海瑞从新失掉朝廷的注重。
    这时候的他发现官场风尚并无恶化。
    「以他的品德规范,明代简直没有一个合格的臣子。」
    但也更感触到本人的有力。
    垂垂老矣的他曾经光阴无多了。
    可仍然没有分开,而是抉择效仿今人尸谏,但愿用本人的死来唤醒蒙尘的国度。


    这场殉道,比《兹山鱼谱》更多了一分悲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不言自明。


    比起传统的历史再现,当上流行的「国风」强调的是一个「新」字。
    但翻新拿捏不妥,即是干犯。
    《美妙年华研习社》就是一个例子。
    后期之所以播种好评,正由于它挖掘了历史上被疏忽的女性。
    首集傍边,汉朝才女班婕妤化身汉服大秀的掌管人。
    从衣饰形制的流变里,视察到女装寻求腰细,而男装未有一样的设计。
    对此,班婕妤脱口辣评:
    「你们男人什么时候苛待过本人?」


    古代台词、批评精力与传统文明,奇妙地融会。
    这是胜利的翻新。
    再到《红楼梦》一期,用新媒体安装呈现太空幻境,用舞台剧、盛行歌曲方式演绎12金钗。
    这些方式,其实都没有问题。
    87版《红楼梦》扮装设计杨树云教师操刀的妆造,也非常粗劣。




    可一旦深化到人物塑造上,就露了怯。
    不只台词老练,内核也片面升级,失去了对封建惨剧、女性命运的批评和悲悯。
    问题到底出在哪?
    咱们把往年几场争议放在一同,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改编自关汉卿原著的《梦华录》傍边,花魁以为「以色侍人材叫贱」;
    余华小说《兄弟》的观后感中,有人大呼「避雷」;
    《红楼梦》主题节目中,12金钗不合乎人物共性的台词……


    这些例子,无不让人感到一种言语表白上的匮乏。
    好像分开了网络盛行语,不抖机智造几个「金句」,就不会谈话了。
    说究竟,综艺的翻车,无奈归咎于个体。
    也 与总体愈来愈退行的常识环境无关。
    正像刘擎教师在《十三邀》上指出的。
    当初的成年人正在童稚化。
    短平快的奶头乐替代了深度浏览体验。
    「在丰硕傍边变得贫乏。」




    创作者不会再像87版《红楼梦》剧组那样,破费几年的时间去研习原著、琢磨人物。
    取而代之的是标签化、符号化的人物,几句自认为风趣的俏皮话。
    「我就美美地来,美美地走。」
    「真的没人观赏无用之美吗?那我为何这么红。」
    「甚么葬花,还不是做给宝玉看的。」
    以及用来炸场的「绝美妆造」。


    哪还有甚么《红楼梦》原著精力。
    就算宝玉黛玉的名字被交换成大壮小美,也没甚么违和感。
    而更讥刺的是,节目弹幕被几位流量主演的名字刷屏。
    似乎粉丝们基本就不在意经典被毁。


    87版到综艺版的《红楼梦》,是从艺术创作思惟到短视频思惟的升级。
    作品的格式,固然小了。
    反观《中国》,格式之大正依靠于翻新的分寸。
    不魔改,只解读。
    包罗新的视角
    正如讲述闭关锁国政策的那一集。
    想必大家都在教科书里读到过定论。
    而片中,拍出了更鲜为人知的乾隆心田的衡量和考量。
    冲破既定模式,天然让咱们看到了更平面的历史。


    还有别致的人物塑造
    康熙擒鳌拜时,有这样一场心田戏。
    康熙慢慢走向曾经被死死压抑住的鳌拜。
    脸上的肌肉轻轻抖动,呼吸粗重,喉咙吞咽着。
    没有台词,却可感触到他心中难以抑制的冲动。
    不同于常见的对皇帝沉稳的描写,反而演绎出了独属于少年天子的青涩。


    除此以外,一些设计也十分奇妙。
    好比让关汉卿遇见南宋的朱熹和张栻,和他们一同议论儒家思想。
    这类形式隐约了时间、地舆、身份的局限,让人更能直观地看到关汉卿对儒家思想的憧憬和郁郁不失意的遗憾,有一种共同的况味。


    中华文明,积厚流光。
    固然值得被一再挖掘、解读。
    但是,层见叠出的翻车、魔改,未然背离了初衷。
    流量明星参演的国风综艺,每期播放量动辄上亿。
    翻车风云反倒令它在网上黑红出圈。


    可《中国》这样虚浮低调的片子,却还有许多人尚未通晓。
    比较之下,更使人感到惋惜。
    无论如何,重温经典是为了让咱们摒弃塌实,失掉晋升。
    而不是强即将其升级,与快餐文明共沉湎。


    全文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注册会员
    :
    论坛短信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6

    帖子42

    积分192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