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中国旧事周刊,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念,仅供参考浏览,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活杰出彩,爱在贡献,生长无尽头
十一月6日,上海市独一的男子中学——上海市第三女中迎来130周年校庆。受疫情影响,校庆流动以线上直播形式进行。1947届校友张珑和1952届校友司罗素等在家中观看了用时两个半小时的直播。
过来每到校庆日,司罗素和同窗们都会如约返校。百年校庆时,她们穿戴代表级色的紫色套装在大礼堂独唱校歌。十二0周年校庆时,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她们专门定制了紫色羊绒披肩,相聚在母校大草坪上。往年是130周年校庆,年过九旬的司罗素等已有力亲赴现场。
直播镜头里,女中校园如闹市中一方静土,四周高楼四起,围墙内梧桐和紫藤萝生机仍旧,慵懒的斑鸠随处可见。花季女生们如奼女时期的她们同样在学校标记性的大草坪上欢笑奔驰,面前的两座百年邬达克修建平静地讲述着那些陈旧又青春的故事。

1947年,张珑、刘泽墀等中学结业,身穿代表级色的绿色旗袍,在中西女中莲吉生堂前照结业照。 图/受访者提供
用整本英文名著做教材
1892年3月17日,基督教美国卫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倡建的中西女塾举行首届开学仪式。这是本国教会在中国停办的第一所免费制女校,以造就亦中亦西的“通才”为指标。
中西女塾的学费是个别学校的近两倍,但重生依然源源不停,宋氏三姐妹等出名人士都结业于此。
在第二任校长莲吉生掌管下,中西女塾购买了占地89亩的经家花园,于1917年搬入忆定盘路(今江苏路)新校址。
1930年,中西女塾正式向国民政府立案,改校名为“中西男子中学校”。立案后,初中除英文课外改用中文课本,高中除国文课外仍用英文原版教材。
1936年,中西女中教务长薛正受聘,成为首位华人校长。她曾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结业于燕京大学教育系,爱穿一袭中式旗袍,喜爱把大衣披在肩上,走路带风,气宇不凡。
那时校内大大事宜都要请示美国参谋,为了争夺更多自主权,薛正延聘了五至七位主干中国老师组成为了校政委员会,每礼拜召开一次例会探讨校政。她还无意识地反对校内提高气力。
1941年底,太平洋和平发作,日军进占租界。美国教会抉择解散中西女中,薛正发扬校政委员会的气力将学校保下,并使之成了真正意义上“亦中亦西”的女校。
这一年,十二岁的张珑和14岁的刘泽墀因成就优异,免试升入中西女中初一。
张珑出世于书香世家,祖父张元济兴办了商务印书馆,刘泽墀出身于浙江南浔刘家。学校也有一些家境较差的孩子,她们是靠请求助学金才得以进中西女中读书的,但学校从不地下,连老师都不知道,只要校长、财务和助学金委员会主席三集体才分明。
进入中西校园,首先映入视线的是修剪划一、占地超过上万平方米的大草坪。沿草坪前行,每隔数步就有一个过后极为稀有的自动喷水饮水器。接着就来到哥特格调、声势雄伟的主楼——莲吉生堂,主入口是三扇矮小的寒色玻璃花窗。楼前有两棵含笑花,开花时收回甜甜的香气。
紫藤花廊是得多女生的最爱。花圃中两层楼高的盆栽昙花是园艺教师王紫英(Miss Wasson)精心培育的,花开的日子,全校师生都有限喜悦,家长们也特意子夜赶来一同观赏。那垂挂的数十朵硕大清白的花朵美得使人屏息,惋惜倏忽而逝。
中西女中以英语程度之高称雄上海市。起初在北大西语系任教20年的张珑总结,其最大特色是采取整本的英语经典名著做教材,没有语法课,也没有语音课,上课就是读小说。
初一所用的教材是《海蒂》。第一天,教师会把原版书发给大家,那是一本硬质封面、纸质很好、印制精良的书,带着精美的插图。教师说,这是藏书楼借给大家的,用毕要出借,因此要放弃整洁,不成在下面涂写。
教过这门课的有美籍老师葛继恩(Miss Craig),她讲课经常有声有色,与客人公海蒂一同伤心呜咽和开怀大笑,大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old sky true(“老无邪”的直译)。
张珑的堂姐、结业于圣玛利亚女中和圣约翰大学的张祥保也教过这门课。
1945年进入中西女中读初一的巫漪云回想,张祥保一口纯粹的英语,说本人在课内会尽可能用英语讲授,见大家满脸惊诧,又增补了一句:你们不要怕,假如听不懂,我能够再讲一遍,两遍,多听听就听懂了。
张祥保每节课都留出5-10分钟做小测验。试题灵敏多样,有时写出某个动词的三种方式,有时要求写3到5个描述词来描述海蒂祖父住的房间或形容他的性情。第一次测验欠安,超过1/3同窗只患了F(不迭格)。张祥保进行评卷,她说,一些同窗最大的问题是胆子过小,不敢答题,她要大家把胆子缩小些,致力用英语表白,答得不残缺没无关系,尽力把本人的意思写出来。
巫漪云说,跨过最后的难关后,大家开始建设起决心,《海蒂》又是一本舒适乏味的故事书,大家学习都很带劲。初二秋天开学时,大家都但愿张祥保持续教她们,遗憾的是,她被胡适挖走,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书了。
张珑小学四年级就进入了中西女中附小,曾经有了一定的英语根底,而刘泽墀的英文根底偏弱,刚退学时偶然完不可作业,教师只会对她笑笑,请她持续致力,没有批判过她。
升入初二,她们的英语课教材变为了《小妇人》。初三读《大卫·科波菲尔》,高一读《狂妄与成见》和《威尼斯商人》,高二读《咆哮山庄》和《麦克白斯》,高三读《双城记》和《哈姆雷特》。
除了课本外,还要读得多课外读物。那时广为流传的有《福尔摩斯探案集》,还有《飘》和《丽贝卡》两部因电影而闻名的小说,但英语教师陈观裕告知她们,这些都是艰深读物,课外看看能够,但不成以作为课本。
从初一开始,每读一本书都要写一篇读书讲演,内容自定,长短不管,有本人的见地、言之成理便可。张珑说,浏览让她们逐步领悟经典文学的魅力,造就起好的语感,进而影响一集体的境界。
学校奉行“平时严格、战时沉着”,没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但小测验随时有。张珑回想,测验里历来没有选择题之类的主动性测试,由于学校以为那不是造就言语应用才能的办法。
每门作业累计起来的均匀分就是学期成就。绝大部份学校都以60分为及格线,惟有中西女中是70分及格。两门不迭格要留级,再次留级就面临入学。
刘泽墀说,学校有一种浓烈的氛围,那就是考试欠好不会遭到歧视。测验随时都有,但不排名次,不树尖子。学校但愿,每个女生都能心田无力量,自尊上进,置信只有致力就可以胜利。
中西的传统
中西女中先生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给学生(那时对教师不管性别皆称“学生”)起外号。
就张珑、刘泽墀所在的1947届而言,初一国文教师吴景贤前额留了一束有弧度的留海,形似饺子,外号“汤面饺”。初二国文教师王方华侪身体不高,偏胖,就叫“矮胖王”。初三来了一名新潮国文教师,爱涂口红、穿紧身旗袍,天天踩着一双高跟鞋来上课,这在学校是绝无仅有的,先生送绰号“王高跟”。高一高二国文教师袁炜彤,名字用上海话念来像“圆饭桶”,这就成为了她的绰号。高三国文教师吕呐是历史大家吕思勉之女,家学渊源,一手飞逸遒劲的板书,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教授常识,先生们都很喜爱她,她是少有的没有获取“尊号”的教师。
历史教师陈懋恒是陈宝琛的侄女,夫家姓赵,她结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学富五车,工诗词古文,精晓琴棋字画,是史界才女,但道貌岸然,又戴着一副高度远视眼镜,张珑和同窗们背地里叫她“赵老太婆”。
生物教师曾弥白结业于东吴大先生物系,外号为“阿米巴”。阿米巴是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与她的名字读音类似。
结业于燕京大学的数学教师王承诗有一套共同的教学办法,常叫几个同窗同时上黑板做题,而后剖析各种做法的特征。她还经常在上课两头忽然来个十来分钟的暂时测验,时间一到,她一声“停”,谁也不敢再多写一个字,不然她就不收乃至撕掉先生的卷子。大家面前都叫她“王老虎”,她知道后怅然受之,家中保藏了一玻璃柜各种老虎公仔,布的、瓷的、塑料的都有。
训育主任吴景昭在每晚9点熄灯后必逐个查房,若哪间寝室还有灯光就会“笃笃笃”敲门三下,同窗送外号“猫头鹰”。吴景昭的名言是,只要从糊口细节抓起,能力造就精打细算的好习气。
1948年圣诞大联欢时,有住校同窗在寝室门口挂了一幅名为“普天同庆”的海报,画着一所房子,外面有若干个房间,外面住着老虎、狮子、猫头鹰等植物,有一个房间里还放了一只圆饭桶。教师们也不加干涉,一笑了之。
中西女中的藏书楼也颇有特色。藏书楼有全套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有最新英语杂志,有过后的盛行小说,也有英文版《资本论》等右翼书籍。先生借书能够间接进入书库挑。
从中西女中结业后又在藏书楼任务了三年的郑培德回想,藏书楼主任江梅鹃很开明,将购书工作交给了她,她和过后的语文教师董瑞瑾每个月一次一起去推销,买回许多提高书籍。起初郑培德投靠延安,在陕北公学和董瑞瑾萍水相逢,董瑞瑾成为她的入党引见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郑培德(已改名为郑德芳)成为新华社对内部副主任、《中国日报》副总编。
30年代曾在中西女中读书并参加了中共公开党的曹宝贞回想,她简直天天都去藏书楼借换书本,曾写了一篇《揭-穿传教士文明侵犯》的读书条记,美国教师看后虽不甚快乐,但无一字责备,还给她打了个A。
有同窗回想,本人在那里贪心地读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日出》、茅盾的《半夜》、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以及《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等名著,这对她们的思想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女中的另外一大特色是艺术教育。
学校有50多间琴房、60多台钢琴,校园的空气里恍如老是浮荡着若隐若现的钢琴声。有同窗回想,在钢琴的配景声中背诵《前赤壁赋》时,恍如有一种遗世而独立的觉得。
音乐教师白露薇(Miss Butler)很受欢送,她常常用唱机给大家播放贝多芬、巴赫、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舒曼等巨匠的名曲。她还组织了一个小独唱团,分为四个声部:第一女低音、第二女低音、第一女高音和第二女高音。这是一个无伴奏独唱团,上演程度很高。
薛正推崇“寓教于戏”,她曾说,演戏是最佳的教学。每周三上午上课完结到午餐之间的15分钟,各个班级要轮番扮演短剧或演讲。
高三先生的结业上演是一场对外公演的大戏。每次上演以前,戏票都被先生家长一抢而空,卖票所得个别用来办校刊《墨梯》或作为奖学金。
中西的英文校训是“Live, Love and Grow”,中文校训是取自《礼记》的“积中发外,智圆行方”。刘泽墀说,中西女中上至校长下到每个教职员工都重复强调,做人的第一因素是老实,这也是“积中发外”的意思。薛正以为,最不成谅解的过错就是说谎话。
“最初的贵族”
1943年2月,美、英籍老师都被日军关进集中营,后被遣前往国。这年寒假,日军侵占了中西女中校舍,学校自愿搬家至海格路(今西岳路)英童公学上课,中央还不到原来一半大,各班只能上半天课,有的排在上午,有的排在下昼,音乐和体育等课外流动整个勾销。
1945年抗克服利后,学校才得以迁回旧址,美国老师也陆续回归。但往日标致的校园已变得一片破败。
司罗素就在这时候进入了中西女中。她记得,学校给每个先生都发了一个捐款簿,请家长和亲友赞助,以补葺校舍。
三个月后,学校如期开学。官员们大批携家属从前方前往上海,但愿自家女儿能不经考试间接进入中西女中,被薛正回绝。一些人以为这样做对“抗日元勋”太不讲情面,但她不为所动。上海市市长吴国桢的女儿和白崇禧的女儿都是通过考试才被录取的。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的客人公李彤就是一个曾在中西女中读书、才貌出众的大家闺秀,结业后与三位同班同窗一同赴美留学,1949年忽然收到父母在赴台途中可怜遇难的动静,遂自我流放,最初投河自尽。谢晋将之搬上银幕,改名为《最初的贵族》。
得多中西校友对这部电影很有微词,以为中西校友大多事业有成,自尊自爱,李彤代表不了她们的容貌。能代表中西人容貌的是中国首位养分学家严彩韵、音乐家姚锦新、歌唱家蒋英、中科院院士黄量、企业家荣漱仁、艺术家顾圣婴、导演黄蜀芹等校友。
1948年,薛正赴美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期间陈观裕负责代理校长。新中国成立后,薛正保持学位回国,持续出任中西女中校长。学校给她10年的时间实现论文,但她终究也没有实现。
1950年6月朝鲜和平发作后,教会倡议美籍老师9月底撤退。薛正说,学校需求老师。华特主教说,让他们本人抉择吧。老师们都抉择留上去,然而不久就据说,过了新年后美国人就不成以持续教课了。
音乐教师韩瑞士(Miss Harris)回想,抗美援朝和平发作后,上海不计其数的青年昼夜排队,报名参战,队伍长达数英里,这类景观让她震撼。她意识到,是时分分开了,留上去只会对敌人和先生带来挫伤。
1950年,他们在中国过了最初一个圣诞节。中西女中独唱队和其余集团一同独唱亨德尔的弥赛亚,韩瑞士负责女低音合唱,是百人独唱团中独一的东方人。
“我即将分开这个我深爱着的国度和人民,心中充溢了亨德尔的音乐,默默期求着和解。但在单方对立的和平火线,又如何能有和解呢?”她起初在回想录中写道。
韩瑞士一生未婚,暮年寓居在美国南加州提供应老年退休传教士的居所。她曾受邀加入在美国的中西校友会,指挥大家唱校歌:扬子江滨兮歇浦旁,有女校兮世界光……
讲述男子的故事
1952年7月5日早上,中西女中的师生们在校门口迎来了圣玛利亚女校的师生。圣玛利亚男子学校兴办于1881年,其前身是1851年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琼斯女士设立的文纪女校与俾文女校。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校合并,成为“上海市第三男子中学”。
当天下昼,新学校即举办1952届先生的结业仪式。司罗素没能拿到中西文凭,也没能身着代表级色的紫色旗袍拍摄结业照,而是穿戴一致的白衬衫和蓝裤子,拍下了结业合影。
薛正持续负责校长,她终身未婚,住在校园里潜心教学。上海市三女中是公立学校,学费只要原来的非常之一。学校扩张招生,择优录取,普通家庭的女孩源源不停跨进了校门。
“文革”开始后,上海的十几所女中都接踵勾销。1969年,上海市三女中实施男女同校制,退学人数攀升到3000多。老师宿舍成为了托儿所,荷花池被填平,园林变为了硬高空的操场。
中西女中在美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域等地都有校友会,台湾每一年有两次中西校友聚首,宋美龄有时也会加入。70年代前期起,张珑、刘泽墀的同班同窗陈晋明开始担任美西的中西校友会,每一年一次组织校友聚首。
1977年,陈晋明结业出国后第一次回国,拜候了上海市第三中学,发现母校已成为男女兼收的普通学校,再也不是市重点,校舍也古老破败。她立即向薛正表现,愿为补葺学校筹集资金。
1979年,薛正受中西校友会约请拜候了纽约、旧金山、中国香港等地。这是她 1950年后初次出国拜候,在海内校友中诱发了热闹反响。
在变革凋谢的情势下,经由海内校友们的踊跃流动,在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大力反对下,1981年,上海市第三中学恢复为上海市第三男子中学,重回重点中学行列。
1984年,中西、圣玛利亚、上海市三女中同窗会成立。愈来愈多的海内校友与母校取得分割,被迫为母校出力,如补葺健身房,添置试验室装备,赠送电脑、钢琴、图书等。
90年代,中西校友推进组织了第一次中美校友联谊会,4000多人列席了流动。在学校小礼堂里,薛正满面自豪,对坐在一旁的陈晋明说:“你回美国后,要为咱们的但愿工程召募10万美元,帮忙贫穷孩子们上小学。”
1995年,薛正逝世。上海校友们筹资,为她建筑了泥像。陈晋明还推进设立了为期七年的“薛正但愿工程”,招收了84名女生,赞助她们上高中和大学,其中56名考上了大学。
如今,校训“Live, Love and Grow”(活杰出彩,爱在贡献,生长无尽头)变为了的“IACE”,即“独立”(Independence)、“无能”(Ability),“关爱”(Care)和“优雅”(Elegance)。
已经的荷花池被填平,建起了中西大厦。莲吉生堂和兰柏-克洛普顿堂保留至今,改称五四楼和五一楼。五四楼大吊灯洒下的和煦光晕布满大礼堂,黑漆长椅曾经班驳,阳光透过双侧哥特式黑白玻璃窗在大理石高空上投下黑白的光影。推开五一楼的大门就是老式壁炉,随旋转楼梯上到四楼,是配备了49架电子钢琴的钢琴教室和乐队排演厅。
英语仍然是特色学科,茶艺课程、中餐礼仪、美术课程都有公用教室,男子体育会仍在举行,垒球这一传统强项已开展为“国度垒球后备人材训练基地”。
“教育剧院”被列入高一必修课,高二的“走进经典流动”是学习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校史,高三的“责任和许诺流动”会带先生追随校友脚印。
每一年,教育剧院都会排练一出大戏。往年的130周年校庆上,戏剧社扮演了剧目《女中院士》,人物原型是两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和陈亚珠。
十二0周年校庆时,戏剧社扮演了话剧《薛正》,其中有这样几幕:抗战时,薛正拉着女生们的手,保卫大草坪不被日军破坏;“大跃进”时代,有人提出把大草坪改为菜地,薛正据理力争保了上去;访美时,校友们要为她捐款送物,她甚么都不要,只带回来一件电动推草机。
1992年百年校庆时,陈晋明等与印第安纳大学教育系传授罗海蒂一同,走遍美国,采访了得多初期校友,出版了记念文集《Telling Women’s Lives》(《讲述男子的故事》)。“old sky true”葛继恩受邀写了叙言。
葛继恩始终记得初到学校的那一天。那是1930年8月21日,天下着大雨,然而共事们却等在上海的码头上迎接她。在她的记忆中,雨中的校园显得分外的青翠欲滴,一草一木恍如都在发着光。
她说,之前她也在别的学校待过,在那些学校也很欢快,但那些只是学校,而中西女中才是家。
本文转载自中国旧事周刊,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念,仅供参考浏览,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
|